北京流浪汉~桂林灌阳篇(二)
图文/李新志
灌阳距桂林一百五十多公里,属桂林六区十一县之一,高速公路通了,这里不再僻塞,物畅其流,经济发展,摘掉广西最穷县的帽子,昔日山环水绕路难行,今日处处人和景明。
灌江汇聚千溪万泉,滔滔碧水汇湘江。
毛主席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在灌阳先见五岭,在云南昭通又入乌蒙,流浪真好,从耳闻到眼见!
灌阳县背依五岭之一的都庞岭,三面环山,泉丰溪密,水源丰沛,可不像咱北京干燥缺水,南水北调济京城,人家这一条灌江贯灌阳,滔滔碧水入湘江。
【江口古村】
桂林好友张全陪伴至灌阳,灌阳好友蒋仁引荐到江口,足至此,二者缺一不可!
浪迹江口~“中国传统古村落”,大清朝,清朝末任台湾巡抚唐景崧故居。
甲午战争,签丧权辱国《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唐景崧受命归朝,领土让倭寇,悲辱交加,62岁殒命广东。
江口村,始于明末盛于清,桂剧发源地之一。三面环水、背靠青山,三江回流,水碧碧,绕来缠去,水运八通,商贾云聚,水是繁盛之源。
足下清溪浮石,绿柳荫荫,寻迹江口古村落~唐景崧故居。
江口村像条大鱼盘卧于小河溪水中,主街沿着河道及山脚分布。明清砖木古建筑、民国时期全砖式民居依次排列,构成商街古道,要不是疫情瞎搅和,这里游客云聚,熙熙攘攘。
唐景崧故居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有唐景崧、唐景崇、唐景崶三兄弟先后中进士,钦点翰林,成为广西唯一的“同胞三翰林”。
一家三兄弟,个个有出息,这在全国也不多见。如有,请举例说明!
唐景崧故居,明清砖木古建筑,保存完好,省级文化保护单位。
一奶同胞三兄弟,个个入翰林!广西唯一,全国稀有。
唐大官人因台湾惨遭割让,归朝广东,悲愤交集,62岁便乘鹤西行。
清朝岁月,人之营养概远不如今,即便是巡抚大人。您看唐公62岁竟如此是沧桑,俺已古稀之年,仍红光满面,八方逃窜。
二位小朋友陪伴,桂林小友张全,灌阳小友蒋仁。谢谢二位小兄弟。
【灌阳美食,瑶妹三姐】
至晚,又到天时玉刻,灌阳朋友,备席小酌,三杯两盏酒盛,奔放豪情瑶族小妹,以歌会友。
广西,多民族共居,桂林,刘三姐故乡,山歌好比春江水,随情即涌!
灌江畔,望江佐餐,食有特色、品有他乡异味…,北京流浪汉,误入幸福窝!
美味一个接一个,让我不喜欢~太难!
瑶小妹,虽豪放,面对生人,还是有点小拘谨,让她唱瑶族山歌,她用《刘三姐》对付我。
她说:山歌皆情歌,男欢女爱语,谐趣多多,瑶族话,你也听不懂。
有道理。
魏巍三部长篇小说:《东方》获首届茅盾文学奖,《地球的红飘带》第一部描写长征的长篇小说,以血洒湘江开篇,《火凤凰》描写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
来灌阳,寻红军足迹,拜烈士英灵,幸福的我们,莫忘莫忘他们的流血牺牲,五万将士血染湘江,湘江战役何其惨烈悲壮!当地人说: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著名作家魏巍,八十年代,为创作《地球的红飘带》,两次重走长征路,曾来兴安、全州、灌阳三地寻访老红军,寻至乡间江畔,随处可见英雄白骨,他异常悲愤:我们胜利了,怎么能这样对待英烈!心情很沉痛,建议当地县政府,郑重收集烈士遗骨安葬,并立碑纪念壮烈牺牲的红军将士。
回到北京,当面汇报聂荣臻,上书中央军委,提出修建湘江烈士纪念馆、纪念碑的建议,盼望妥善办好纪念英烈这些事。
今天,这些事都办好啦!可以告慰老人家,湘江战役三个县,县县建立了英雄纪念馆,为红色传承设立永久大讲堂,告慰五万红军英烈,你们安息吧!
【流浪篇未完待续】
为红色文化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欢迎转发。
- 上一篇:北京流浪汉~南宁篇(一)
- 下一篇:北京流浪汉~桂林灌阳篇(一)
-
请您注意:
- ·自觉遵守:爱国、守法、自律、真实、文明的原则:《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