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正成为金融创新"试验田"
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发展增速放缓已是不争事实,一场为期久远的结构调整和转型拉开序幕。把金融创新放在核心地位,被视为开启复苏之门、打造经济“升级版”的一把钥匙,金融创新的呼声在三晋大地越来越响。
晋商故里的新动向,传递出耐人寻味的信息。4月底,记者走进曾经“汇通天下”的晋商故里,走进曾经成就过晋商梦想的地方,寻找那些流动在空气里的 “金融元素”,求解创新之道。
现代经济,核心竞争力在于金融创新。晋中从培育金融生态入手,在让越来越多的干部、企业家了解资本的力量并学会驾驭资本的同时,着力增加金融要素供给
正值旅游旺季,一辆辆旅游大巴驶向平遥,带游客看古城观新剧。《又见平遥》,一部鸿篇巨制,情动四方宾客。
《又见平遥》是全省转型跨越文化产业标杆项目,2月18日首演以来,已演出170场以上,观者超过8.5万人。它是艺术家打造的一台精品节目,也是晋中市改变传统投融资方式、以资本运作理念来运作重点项目的一次尝试。
项目启动之初,晋中市面对4亿元的总投资,没有简单地拨一笔“配套资金”了事,而是由国有独资的晋中公用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出资1亿元,平遥县以土地出资,双方组建项目运作主体“平遥县九成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再向银行融资。1亿元发挥杠杆效应,撬动银行信贷3亿元。九成公司初始设计就是晋中旅游产业的资本运作平台和上市主体,完全以市场化模式运营,逐步实现上市,之后将借力资本市场整合多小散乱的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产业做强做大的目标。
《又见平遥》的资本运作反映出,地方政府在组织资金进行经济建设时,运用金融手段的层次正在提升。但这只是全豹之一斑。记者走访晋中市县两级发现,面对经济转型跨越的新形势,当地干部、企业家被“逼”学金融、用金融,金融创新的学习和实践近年来风生水起。
晋中市被称为民营经济的 “汪洋大海”,规模以上企业有517个,民营经济占到经济总量的78%。民营经济对地方贡献大,得到的金融支持却又最少。农业方面,发展水平不高,亟待与资本嫁接来调整内部结构,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
晋中市委书记张璞认为,一个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金融创新,经济有无后劲,能否转型,关键在金融创新,这是现代经济的必然选择。“经济的转型首先是观念转型,其次才是方法和手段的转型。市长、县长必须要了解资本的力量并学会驾驭资本,加快提升执政能力,为金融创新提供组织力量支撑、政策保障,加快与现代经济对接。”
基于此认识,晋中采取一系列举措,从思想观念、组织机构等多方面强化金融的核心摆位。市领导带头学金融,推动干部观念转变。资本运作、私募基金、私募债……这样的概念,经常能从晋中干部的口中听到。
与此同时,晋中市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级金融办,担当市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协调人、建设金融生态的实施者、金融风险监控的防火墙。同时,打出一系列组合拳:
——开展大规模清欠行动,打造信用高地;
——引进股份制银行,增加金融要素供给;
——全市推广小额贷款公司,规范民间融资;
——在全省最早、最快、最多成立政府注资的政策性担保公司,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
——推进煤炭资源资本化,推动企业改制上市,加快对接资本市场……
金融生态的改善,带动了融资量的增加。2007年,晋中贷款余额仅为257.3亿元,到2012年年末,这一数字已增至753.6亿元。体现在存贷比上,由6年前的33%提高到2012年年底的46%。
金融创新,勇气比智慧更重要。抓住国家每一次释放的改革契机,通过铺设一条又一条管道,把雄厚的民间资本引入金融领域
中小型金融机构严重不足,是县域经济的 “痛点”,也是客观存在的空白点。晋中与全省情形相似,国有金融机构在市场化改革中纷纷退出县域、农村,农民、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同时,240多亿元煤炭产业退出资金、926亿元存贷差、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积累资金,晋中民间资本力量雄厚却潜藏地下。令人担忧的是,在晋中,老祖宗当年发家的金融业,在旺盛的资金需求下一度体现为“地下钱庄”。
面对这一现状,晋中市将金融创新重点立足于激活民间资本、放活民间金融,抓住国家每一次释放的改革契机,全力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创新领域,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用他们的话说就是为民间资本铺设管道。
长期以来,私营商业性的小额贷款机构被视为“禁区”。直到2005年,这一政策限制有所松动,国家第一次明确:“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创新机遇摆在了晋中人的面前。当年12月底,在票号发源地平遥,以煤焦起家的民营企业家刘维辉与别人合伙注册资本金1700万元,创办了全国第一家商业性小贷公司——日升隆小贷公司。它的创办,让晋中在不经意间启动了曾经“执全国金融之牛耳”的祖先遗传的基因密码,点燃了民间资本的“金融梦”。
试点之初,日升隆被赋予重要使命:引导民间资本“上岸”,解决“三农”、县域经济的“失血”问题。4月27日,记者来到平遥县曙光路26号的日升隆,遇到了一位小额信贷的受益者、平遥县三元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王慧。他是日升隆的老客户,双方在2006年初结下了缘。“那时养猪行业处在低谷,栏里1000头猪缺饲料,去银行贷款不够条件,高利贷咱承受不起,正好熟人介绍来这里,人家非常热情地帮助了我。”那一次,王慧贷到了5万元,解了燃眉之急。后来,他年年还,年年贷,事业顺利做大,资产从不到300万元扩大到近1000万元。
除了养殖大户,日升隆的客户群还有县域内的中小企业,以及遍布全县城镇乡村的居民。旺盛的资金需求滋养了日升隆的发展,注册资本从最初的1700万元扩至9000万元。而日升隆也反哺了县域经济。截至今年4月底,其贷款余额已超过1亿元。成立至今,累计投放的贷款也达到15亿元。
日升隆的成功,让晋中在2008年下决心将试点扩大到全市。
全省500多家小贷公司的老板们不会想象到,现在小贷行业炙手可热,但在5年前,晋中决定先于全国放开试点,冒了多大的风险。
那时,在人们的心目中,民间资本搞金融堪比“洪水猛兽”,扩大试点水有多深,谁也不知道。权衡利弊,晋中市2008年2月出台了《晋中市推行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实施办法》。巧合的是,2008年5月,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才推出了广为人知的“23号文件”。当然,两个文件的核心内容都是扩大小贷公司试点。
“当时整个领导班子没有考虑太多,心里只是想着企业,想着加快发展。”谈起这段经历,一位亲历者坦言,“创新的勇气比智慧更重要。敢试敢为,是晋中金融创新最可贵的精神。”
破冰之后,小贷公司迅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市数量已有43家,注册资本38亿元,融入金融机构资金5.4亿元,贷款余额达到40.7亿元。由于小贷公司资金每年可周转3-4次,2008年至今,已累计为晋中提供了至少300亿元的贷款增量,为后金融危机时代防止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以日升隆为代表,小贷公司形成了全国采用的“晋中模式”:商业化定位,让民间资本有钱可赚;市场化运作,政府只把住“不非法吸储、不暴力收贷”等红线;不作 “一刀切”,允许小贷公司视“人缘、地缘”自我归类选择服务对象。
小贷公司的成功运作,使晋中在规范民间融资、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中走在了全省前面。近年来,晋中这一民营经济的“汪洋大海”,没有发生因资金链断裂导致的企业家 “跑路”和大的非法集资事件,小贷公司疏导民资、引导民间借贷功不可没。
而自小贷公司起,晋中民间资本参股村镇银行、参与改制农村信用社、成立商业性担保公司……顺着一条又一条管道,民间资本沉寂多年的金融热再次爆发,对区域内中小型金融机构的空白成功补位。
在2011年的全国农信社改制潮中,晋中抢抓机遇,成功将灵石、寿阳、榆次区3家农信社改制为农商行,引导近7亿元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改制后的农商行,资本金放大3倍以上,从千万元级提升至亿元级,形成巨大的杠杆效应,撬动单笔贷款额度从不足1000万元扩大到3000万元以上,改制效应顿显。同时,晋中民间资本已参与组建6家村镇银行,涉及民间资本3.54亿元。成立商业性担保公司39家,涉及民间资本18.6亿元……
粗略统计,近年民间资本进入晋中金融领域近60亿元,有效输血实体经济。
试水私募、创建资源资本化平台,探索资源型地区多层次嫁接资本市场的路径
2012年隆冬时节,一个由政府官员、民营企业家组成的小型代表团,从晋中最南部的灵石县低调出发,目的地是位于上海市西北部的一个郊区——嘉定。
这些来自中部省份产煤大县的客人们之所以造访,是因为这里号称上海的“金融副中心”,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的一块沃土。此时,灵石县正筹划发起一只服务于城镇化的私募基金,但当地多数人还对私募一知半解。他们了解外界信息后发现,在上海嘉定,近500家基金公司云集,私募产业极为成熟。
这次参观坚定了灵石政企界发展私募的决心。之后,为详细了解私募基金的架构和效果,当地官员、企业家组团四赴嘉定,前后学习人数有近百人。“过去做企业,光知道从银行贷款、滚动式发展。去了嘉定才知道,咱接触的金融还停留在小学阶段。”灵石天聚鑫源煤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鹏说。
今年4月14日,募资规模为10亿元的城镇化建设基金——同信基金正式挂牌。为该基金设立提供指导的山西证监局局长孙才仁说,这是以城镇化为龙头、新四化同步推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综合性私募基金,实现了两个首创:以私募基金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全国首创;引导现代金融回归县域和“三农”领域,建立金融服务对接县域经济的机制,也是全国首创。
同信基金这一金融创新的背景是,晋中市是我省规划中的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示范区,早在2011年9月底,就出台了鼓励私募基金发展的政策。这一国内最优惠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对投资晋中、山西的私募基金给予财税奖励,以吸引国内私募基金前来注册。政策出台2个月后,山西首只私募基金同仁基金就落户该市。目前,晋中已成立3家股权投资管理公司、2只私募基金。
同信基金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孕育而生。其挂牌的背后,承载了晋中这样一个资源型经济体探索嫁接资本市场、转化民间资本、推进转型综改试验的现实诉求。
还以灵石县为例,正如省内众多煤炭资源富集地一样,“钱多又钱紧”的矛盾突出。当地民间资本规模估计近300亿元,而在雄厚民资的对岸,是转型项目资金吃紧。
灵石县长刘旋口算了一笔账:今年,全县财政收入目标是43.3亿元,如果顺利完成的话,综合下来政府手里可投入经济建设的资金只有六七亿元。而今年县里重点要上164个项目,需要完成投资176亿元。“凭财政力量仅够投资规模的零头,无异于杯水车薪!”
与此同时,企业家们感受到的是有钱却没有好的投资项目。杨鹏告诉记者,去年以来煤炭市场下滑,天聚鑫源煤业的大部分资金都积压在煤上。想转型到其他产业,却苦无出路。
同信基金的创立成为政府、企业大胆探索的新路径。目前,该基金一期5亿元资金已募集到位,并进入了实质运行。与普通私募基金不同,该基金有独特模式:一方面通过直接投资方式,解决当地城镇化建设项目、产业投资项目和农业生产现代化项目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发挥金融资本的杠杆撬动效应,解决地方最匮乏的“资本金”问题,放大融资倍数,增强融资能力。例如,基金投入担保公司4亿元,最多可撬动40亿元的贷款。可以说,基金设立为灵石县开辟了又一条市场化的融资渠道,同时,对转化本地民间资本、帮助煤老板“华丽转身”,探出一条新路。
除私募基金外,晋中还推动实体经济嫁接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从山东引进上市公司永泰能源并落户灵石,为当地煤炭资源的资本化创造平台。在永泰能源的示范下,晋中民营煤企掀起改制上市潮,目前,4家民营煤企已完成尽职调查,上市筹备已经展开。
此外,晋中市政府与天津股权交易所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晋中引进天交所分市场,为晋中、全省的中小企业开展股权融资创造条件。
晋中正成为全省金融创新的一块“试验田”。晋中的实践印证着一个永恒的话题:创新是一个不断的、持续的过程
在晋中采访,无论是干部还是企业家,都对金融创新充满希冀。无论是成立小贷公司、参股村镇银行,还是参与农信社改制、投资私募基金,都在尝试突破创新,晋中正成为全省金融创新的一块“试验田”。
采访中记者感到,在广泛的层面上金融创新在扎实的推进中,但相比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需求,目前创新的高度、深度、广度仍不够。相比民间资本澎湃的热情,金融创新开放的步伐需要提速。
晋中城投公司是政府融资平台,完全市场化运作。尝试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两次发行16.5亿元城投债过程中,为他们提供金融服务的中介机构诸如会计师事务所、券商等全部是省外的。这反映了省内这类金融服务机构够资质的很少,能够向基层主动提供企业上市、债券发行等金融服务的更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创新的推进。
记者在与多家小贷公司经营者交流中发现,他们不为市场犯愁,不为收贷犯愁,但都为公司缺乏后续运营资金困扰。按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23号文件”,小贷公司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的资金余额不得超过其资本净额的50%。对这一限制,有的省份早已出台政策,将50%的限制改为100%,有的改为120%。小贷公司的融资额度比原来扩大一倍或更多。
村镇银行的发展也受到指标、主发起行资质等多种限制。
这些情况反映,在市级层面上开展金融创新,很多情况下需要来自更高层面的更积极开放的政策支持。往大处说,金融创新可以有“试验田”,但绝不应局限于“试验田”。因为,创新是一个不断的、持续的过程。
从榆次、平遥,到介休、灵石,一路走来,一路感受,晋中大地沉浸在生机勃勃的气息中。各级政府对金融创新的热情之盛,各种经营者对金融创新的渴求之盼,与勃发的万物一起发芽、成长。
晋中人有过“汇通天下”的辉煌。在金融创新的当下,晋中人又生发豪气,编织着新的希望和梦想。晋商要重振,要扩张,再一次选择了金融创新,而且今天的参与者更广泛。
中国梦,民族复兴梦,每个人的价值实现梦。晋中人正在用智慧编织着新晋商的梦想,以先行先试的勇气追寻着新晋商的梦想。
记者 梁晓丽 张巨峰
- 上一篇:李晓波当选“新晋商十大经济人物”
- 下一篇:晋商银行净利破10亿
-
请您注意:
- ·自觉遵守:爱国、守法、自律、真实、文明的原则:《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