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北京自然博物馆
北京自然博物馆位于首都南城中轴线上的天桥地区,背靠世界文化遗产天坛公园,面对现代化的天桥剧场, 具有特殊的文化环境。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51年4月的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1962年正式命名为北京自然博物馆。
北京自然博物馆是新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筹建的第一座大型自然历史博物馆,主要从事古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学等领域的标本收藏、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工作。曾先后被中央宣传部和北京市政府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组委会命名为"科学与和平教育基地",2009年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北京自然博物馆馆藏文物、化石、标本10多万件。自然博物馆有四个基本陈列和一个恐龙世界博览。馆藏大型整体古哺乳动物化石数量居世界第二,黄河古象化石、恐龙化石名扬海内外。
建筑布局:
北京自然博物馆占地面积15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0余平方米,展厅面积10000余平方米。
"田家炳楼"由香港实业家田家炳先生和北京市政府共同投资兴建的标本楼蕴藏着23万余件馆藏标本,总面积达3600平方米。
北京自然博物馆入口位于博物馆大门的南侧,出口位于博物馆大门的北侧方向,而主楼的正门则位于主楼的西侧,停车场位于博物馆主楼的西南方向。博物馆主楼一层有植物世界厅、恐龙公园厅、非洲厅。二层有古哺乳动物厅、古爬行动物厅等。
展厅介绍:
植物世界厅
北京自然博物馆《植物世界》大型植物专题展览于2007年7月向公众推出。展览面积800余平方米,内容涵盖陆地植物演化、植物功能和现代植物景观三大主题,从史前灭绝的植物类群到今天多姿多彩的植物,从植物的微观结构到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宏观景观,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植物的魅力。
植物演化部分是以早期陆地植物起源为起点,以陆地植物演化过程为主线,整体复原已经灭绝的多种植物类型,展示了早期陆地植物刚刚开始登上陆地的景观,繁盛的蕨类植物景观,裸子植物景观和早期的被子植物景观,展示着史前植物的神奇之美。
植物景观部分是以现代的植物群落和植物生态系统为基础,采用背景画与前景植物相结合的手法,真实展现分布在中国不同地区的六种典型植物景观:荒漠、典型草原、典型湿地、山地、热带雨林以及红树林植物景观。
恐龙公园厅
《恐龙公园》展厅,2013年重新启用,共有面积700余平方米。23条活灵活现的恐龙、两只翼龙以及一只和最早恐龙生活在一起的坚喙蜥构成了不同的组合,分别代表了从三叠纪晚期到白垩纪晚期不同时期的恐龙世界的面貌。
在《恐龙公园》中,北京自然博物馆还增加了恐龙发掘现场。观众可以看到恐龙化石挖掘时候的场面,看到恐龙化石还在岩石中的状况;另外,新《恐龙公园》中还有"热河生物群"和"恐龙时代海洋"两个幻象,展示恐龙世界中的海洋里面的庞然大物。
古哺乳动物厅
古哺乳动物厅共有面积700余平方米。展厅馆分别详细介绍了长鼻类、奇蹄类、偶蹄类、食肉类、灵长类和被子植物的演化历程以及著名的山旺生物群。
哺乳动物是由拟哺乳动物演化而来的。由于其特有的恒温优势以及中生代湿暖潮湿的气候条件,哺乳动物得以复苏和大发展。
在展厅中,观众可以看到阶齿兽的复原图和骨骼标本,它是恐龙绝灭后地球上同期最大的哺乳动物;可以欣赏到庞大的象类家族,包括赫赫有名的高4米长8米的黄河象和铲齿象。观众还可以欣赏到一件十分引人注目的标本,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世界上第一朵花辽宁古果。
古爬行生物厅
古爬行动物厅向观众展示了生物界两亿多年前的景观,并以总鳍鱼、鱼石螈、蚓螈和异齿龙为代表,演示了脊椎动物从水域向陆地发展的复杂过程。
大厅中央展示了栩栩如生的恐龙骨架群,如中国人发现的第一条恐龙--许氏禄丰龙,体长达26米的井研马门溪龙,称王称霸的霸王龙,小巧玲珑的恐爪龙,背上布满剑板的沱江龙,威风凛凛的永川龙,展翅翱翔的翼龙,称霸海洋的鱼龙。
古无脊椎动物厅
古无脊椎动物厅有面积八百平方米。包括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腕足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门类。硕大的鸮头贝矗立在展厅门口,象征着无脊椎动物的繁盛历史。
展厅展示了一亿多年前地球上的繁荣景象,详尽讲述了古无脊椎动物兴盛衰亡的发展历史。大量热河生物群的古生物化石、特别是辽宁西部的带毛恐龙化石都会引起观众的浓厚兴趣。
神奇的非洲
《神奇的非洲》展览以世界轮椅基金会创始人、主席、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美国肯尼斯·贝林先生捐赠的非洲珍贵动物标本为基础,还原了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生境,并结合中英文图板和各种新奇的现代化展示技术手段,准确、科学地将非洲大陆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动物栩栩如生地再现于观众面前,充分地展现了非洲大陆的神奇。
展览采用360度环形全景画展示技术,地面地形与背景画的自然衔接展现无限透视的原野效果,配合开放式动物景观这一新颖的展示方法,向观众展示恢宏震撼的非洲原野。
在西耳厅,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地球表面的陆地来了解各大洲的动物;通过古长颈鹿和现代长颈鹿两个标本的脖子的鲜明对比,了解长颈鹿脖子变长的秘密;狮子捕猎的场景让观众感受非洲原野的弱肉强食的生存大战。
在马赛人的展厅里,观众可以瞭望马赛人的村庄,走进马赛人的茅草屋,感受马赛人的生活气息,近距离的与马赛人观望。足不出户,感受非洲。非洲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相信观众会在这个展览里认识一个全面真实的非洲。
-
请您注意:
- ·自觉遵守:爱国、守法、自律、真实、文明的原则:《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