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楷模-北京榜样”入围候选人物介绍:徐伟
徐伟在一线从事测量工作40年,凭借其质朴的作风、精湛的技艺,成为拥有全国劳动模范、市首届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知识型职工标兵、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等诸多荣誉于一身的“国宝”级放线专家。他用他始终如一的敬业态度,精湛的技术技艺,成为了全国测量专业的靓丽品牌。
2011年,徐伟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他带领团队开展立项攻关、专利发明、成果推广等活动,解决生产难题12个,创造经济价值1000余万元,并获市首席技师工作室和国家级大师工作室。3项科技成果鉴定、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7项国家专利……完成各类论文、科技成果20余篇;另外,徐伟担任市总工会“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培养了一大批测量人才。
40年执着测量放线
40年的放线测量生涯,使得测量工作已融入徐伟的生活,每遇到个看上去难的工程,即便跟自己没关系,也总喜欢琢磨琢磨,跟人切磋切磋。当年国家大剧院开工,徐伟就干过这么一件“奇事”。当时,国家大剧院工程的施工方并不是北京建工集团,然而,罕见的椭球体建筑形状却引起了徐伟的浓厚兴趣。每天下班之后,徐伟回家就开始琢磨——如果是他,他要如何攻克这个没有直线条的异形建筑。后来,在一次北京市测绘协会学术交流时,徐伟对专家谈起了自己对该工程的方案,没想到,专家听后连声称赞;“徐伟的方案比施工单位想的还周全!”这样爱琢磨的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
2009年11月,徐伟所在的北京建工集团中标了京沪高铁新建天津西站站房工程。工程事关重大,50多岁的徐伟为了工程按期开工,每天工作时间长达十多个小时,走路不下30公里。为了保证测量精度,在操作仪器时,他坚持不穿长大衣,不戴手套,在两米高的测量平台上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身体一动不动,生怕影响测量精度。大家心疼这位功成名就的劳模,劝他别这么拼命,可徐伟却说:“我干了一辈子放线,第一天是这个干法儿,干到最后一天我还是这个干法儿。全力以赴把好关,不给后续施工造成麻烦。”
凭借着对测量放线工作的执着和热爱,他主持的东方广场、首都机场T3B航站楼、国家会议中心、天津西站、石家庄站房等多项高大精尖工程的测量放线工作,累积施测建筑面积超过1000余万平方米,差错率为零。
用生命护住测量仪器
“5.12”汶川地震,徐伟亲赴灾区负责全国首个过渡安置房示范小区——京安小区的放线测量工作。5月28日,徐伟为了寻找测量放线的最佳位置,和两位同事爬上了步满裂痕的五层危楼楼顶。余震突然来袭,整栋危楼不停晃动,随时都可能坍塌。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徐伟将全站仪死死抱在怀里……余震过后,当问到徐伟为什么第一反应是护住仪器。“可能是本能吧。”徐伟回答道。然而,回想起当时的情况,他也感到后怕:“当时我离屋面护栏也就二三十公分,余震时护栏一下子就倒了,要是再晃个几秒,真是不知道结果了。”
正是由于徐伟用最快的速度顺利完成了测量放线,为援建工作抢出了两天时间,北京建工仅用十天十夜就建成了全国首个过渡安置房示范小区,创造了留名史册的“花荄精神”、“花荄速度”。
创新工作室传授经验
2011年4月,市总工会和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下发通知,徐伟工作室成为百家职工创新工作室之一。工作室有成员30余人,配备有专门的技术含量测量、检测和实验设备,主要进行建筑施工应用技术、建筑施工管理和各类施工方法等的研究。徐伟发挥其在放线测量工作中的领军人作用,在大型场地控制测量、钢结构安装测量、土应力对测量点位的影响、温度对测量的影响、非圆曲线测量、测量方案编制和数字化测量等许多方面进行了广泛系统的研究,完成了《全站仪应用技术研究》、《温度变形对测量的影响》、《基坑支护体变形监测要点》等27篇学术论文,创新23项测量放线技术、工艺及方法。他针对建筑测量管理体制薄弱环节撰写的《关于建筑施工测量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还获得了中国建筑(5.600, -0.04,-0.71%)学会优秀论文三等奖。建议并组织制定的《测量仪器实行集中管理和内部租赁办法》,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上百万元。
徐伟凭借其“厚德”的精神品质,成了一名国宝级测量大师。如今,为推广普及先进的创新理念、技术和方法,带动专业技术技能素质水平的提高,在徐伟创新工作室的基础上,测量中心的组建,为徐伟提供了发挥劳模价值的新平台。
-
请您注意:
- ·自觉遵守:爱国、守法、自律、真实、文明的原则:《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