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与学文
伟见论语课
刘伟见
孔子主张先学做人,再学文化。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主张为人子弟,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面要尊敬长辈,做人言行要谨慎而注重信用,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如果做了这些,接下来再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孔子在教育子弟时采取的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强调做人与学文并重,但做人是基础,是先务。
当下校园频频发生的事件表现出人文素养的缺失。现在普遍的情况是学有余力,则以学做人,甚至忘记了学做人。很多人读到硕士、博士,却连做事基本规矩都不懂。文化学习最终的目的是用来提升“行”的,但现在却被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步。
一个学位很高,知识渊博的人倘若冷落父母、轻慢长辈、言而无信、对人冷漠,对有德行的人无礼,对有财富、地位的人趋之若鹜,我们往往会厌恶之。这样的人再有知识,又有何意义呢?
“泛爱众而亲仁”,强调不要因为对方出身高贵就尊重,出身低微就鄙夷,而要 “泛爱”之,即对大众要有博爱的胸襟。但是对有仁德的人来说,则要“亲”之。因为子弟处在学习阶段,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亲“仁”有助成长。如《荀子》所言:“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亲近仁德对子弟有耳濡目染的作用。对我们现代人来说,这“亲仁”二字更有积极的社会现实意义,因为我们今天的子弟,在选择与什么人相处上已经丢失了标准。现代社会往往“亲权”、“亲财”、“亲贵”,这些现象在古代虽有所不免,但起码在教育层次上给人传输的概念是要“亲仁”。
孔子说过,“言而无文,行而不远。”理论与文化的学习能提高实践的层次,同时理论与文化必然要有与“行”相应。今天来看孔子的这个论述仍然具有现实的警示作用。老一代人只读了三五年古书便能大致明事理,现在一味的功利化教育导致的结果却是人既无人品也无学品。所以,就整个人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而言,要将知识与涵养结合起来。
- 上一篇:励志书为什么成了文化“毒药”
- 下一篇:"奇葩博物馆"冀宝斋引热议
-
请您注意:
- ·自觉遵守:爱国、守法、自律、真实、文明的原则:《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