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北京动物园
北京动物园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东邻北京展览馆和莫斯科餐厅,占地面积约86公顷,水面8.6公顷。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是中国开放最早、饲养展出动物种类最多的动物园。饲养展览动物500余种5000多只;海洋鱼类及海洋生物500余种10000多尾。每年接待中外游客600多万人次。是中国最大的动物园之一,也是一所世界知名的动物园。
历史沿革:
清末建园
农事试验场历史照片北京动物园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当时被称为“万牲园”。[1]它的前身是清农工商部农事试验场,试验场是在原乐善园、继园(又称“三贝子花园”)和广善寺、惠安寺旧址上所建。初衷是为学习西方先进经验,“开通风气,振兴农业”。
建成后的农事试验场占地面积约71公顷,除有不少精美的建筑物外,还设有试验室、农器室、肥料室、蚕室、温室、农夫住宅等。对各类农作物分为五大宗进行试验,分别为“谷麦试验、蚕桑试验、蔬菜试验、果木试验、花卉试验。附设的动物园面积仅占1.5公顷(即今北京动物园东南隅),最初展览的动物是南洋大臣兼两江总督的端方,自德国购回的部分禽兽及全国各地抚督送献清朝政府的动物约百余种。植物室内建有温室,并展出各种奇花异卉。
北京动物园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6月16日,农事试验场全部竣工,开放接待游人。门票售价为铜元八枚,孩童、跟役减半。如需到动物园和植物园参观要另买票,动物园票价为铜元八枚,植物园票价为铜元四枚。在农事试验场的正门外东西两旁,各设有小屋一间;东边一间是售票处,有两个窗口,分别为南窗、西窗;南窗卖男客票,为白色;西窗卖女客票,为红色。西边一间是寄存物件处,如有大件、要件不便带入场中的,可以寄存此处。游人入场由东门进,分男左女右。进门后,有人验票、剪票。
由于农事试验场所处之地,交通十分便利,又是京师第一座集动物、植物为一体的,带有公园性质的农事试验场,故开办之初,人流不断,十分热闹,甚至慈禧、光绪也两次来园观赏。农事试验场之名,很快盛传京师。[2]
民国变迁
辛亥革命后清政府倒台,农事试验场几易其名,从“中央农事试验场”到“国立北平天然博物院”再到“实业总署园艺试验场”直至“北平市园艺试验场”。
由于连年战乱,民生凋敝,农事试验场大部分动物都因为种种原因而夭折,抗日战争时期,仅有的一头亚洲象饿死,园中猛兽如狮、虎、豹等在抗日战争末期的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以防空的理由被日军下令毒杀。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时,农事试验场被日军占据作为守备仓库,国民政府接收后又被作为防空部队作为临时营房长期占用,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重新开放时仅有猴十只、鹅、兔子、鸽子两只、火鸡、鸵鸟、孔雀、鹰、葵花鹦鹉、白鹦鹉、桃红鹦鹉各一只。1949年北京解放时园内只剩下鹦鹉、13只猕猴和一只鸸鹋。
建国初期的西郊公园
1949年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接管了当时名为“北平市农林实验所”的北京动物园后,将其更名为“北平市农林实验场”。考虑到农时试验场的条件已经不适应进行农桑实验,经过整修、改造和绿化,于同年9月1日定名为“西郊公园”。
1950年3月1日,西郊公园正式开放。为准备开放西郊公园,西郊公园管理处将园内的围墙、牡丹亭、豳风堂、动物园兽舍等加以修缮。并整修了鸟笼、鹿棚、猴山和甬路,增添一些小型动物,购入了黄雀、交嘴雀、金翅、太平鸟、燕雀、火鸡、鹰、灰鹤、大雁等鸟类及鹿、狼、鼠、豹等兽类。毛主席、朱德委员长等国家领导也将国内外赠送的如亚洲象、猞猁、长臂猿、黑熊、大耳羊、麋鹿、印度犀牛等珍贵动物转送给动物园饲养展出。195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将毛泽东、朱德、任弼时同志在战争年代骑过的马“菊花青”、“大红骡”、“铁青马”送给动物园饲养展览,并将三匹战马的历史资料转给动物园展览宣传。
1951年5月,北京市人民政府薛子正秘书长对公园工作指示:西郊公园有发展前途,宜建设为大规模的动物园。有机会可派人 去苏联及东欧各民主国家参观,吸取经验,以扩充首都动物园。1952年11月5日,西郊公园首次派出以西郊公园主任为队长的5人访问团,到苏联、波兰及东欧国家的动物园参观学习,历时三个月。同时带去华南虎、豹、棕熊、恒河猴、蟒、金鸡、银鸡、鹦鹉等30余只动物作为交换,从而开始建立国际间动物交换关系。1953年2月,苏联中央动物处及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莱比锡动物园首批交换的动物到园,共有10余种48只。其中白熊、白狐、美洲狮、斑鬣狗、黄秃鹫均为国内首次饲养展出的珍稀动物。这之后, 又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及朝鲜、越南开展了广泛的动物交换。后又与日本、缅甸、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建立国际间动物交换关系。
对动物的饲养、管理,是在调研、探索及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中逐步向科学化、系统化发展。50年代初,聘请了北京农业大学兽医专修科的教师任兽医顾问,后又聘请留美兽医博士黄逢坤任 顾问。1951年后,又有北京大学、北京农业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分配的15名大学生来园对野生动物的饲料、饲养管理进行初步的科学试验和探索。1954年6月,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市园林处聘请苏联莫斯科动物园主任和兽医二人来园讲学,传授经验,举办为期33天的动物管理训练班,本园有14人参加。1956年4月,园内成立科学研究工作组,以珍贵动物大熊猫、金丝猴、黑天鹅、丹顶鹤等动物的繁殖为重点研究课题。
随着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发展,动物园的基本设施建设也得到迅速发展。1950年起即对旧有动物园内的设施进行修整,又于1952年将其改为小动物园。此外,又相继建成象房、狮房、黑、白熊山、猴楼、猛禽栏、水禽湖、鸣禽室、草原动物苑、狮虎山、河马馆、犀牛馆、熊猫馆、长颈鹿馆等23处馆舍(含一处改建)。总计兽舍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运动场面积40000 多平方米,投资300多万元。将动物馆舍从园东部逐渐向园中西部扩展。除建动物馆舍外,利用原有旧房改建饲料室、兽医室,同时修整园内道路,增加供水、供电,新建排污设施等。1952 年,建北京展览馆,占去西郊公园东部土地约11公顷。
1953年后,从国外交换的动物及国内搜集动物骤增,为预防动物疾病,需要将新引进的动物隔离检疫,经市园林局批准,将西郊打石厂(白石桥路南口)改建为西郊公园动物饲养场。
建筑古迹:
畅观楼
北京动物园畅观楼建成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2年),是作为慈禧乘船延长河前往颐和园途中的一个行宫修建的,为欧洲巴洛克风格建筑,砖木混合结构二层楼房,周围有深外廊,山墙面向前开窗,屋顶内为阁楼。红砖墙体,局部抹灰及灰塑线脚并加以砖雕花饰。爱奥尼式柱,曲线形山墙上缀以球形装饰。正面两端转角处为八字形阁楼,上覆拱形铁皮顶。畅观楼建成后不久慈禧、光绪先后去世,实际上并未使用过。辛亥革命的先驱孙中山来京时曾在畅观楼居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市的第一个规划方案就诞生在畅观楼,称为“畅观楼方案”。畅观楼在1990年代被改为“北京皇家俱乐部”,不对游人开放。
宋教仁纪念塔
辛亥革命先驱,中国国民党元老宋教仁在袁世凯的北京政府担任农林部总长期间,曾在农林部下属的农事实验场内鬯春堂居住。民国三年(1913年)3月宋教仁获选国民政府总理,被袁世凯刺杀。此后,在宋教仁住过的鬯春堂北面建立了一座2米高的“宋教仁纪念塔”,塔型采用古希腊方尖碑的形式,环塔四周种植柏树百余株。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因为宋教仁的身份为国民党元老,其纪念塔被毁,仅余二层混凝土基座。
四烈士墓
民国二年(1912年)1月16日由革命党人黄之萌、张先培、钱铁如、吴若龙、杨禹昌、罗明典、郑毓秀等18人组成的暗杀团体在北京东华门伺机刺杀袁世凯,制造了东华门事件,当场炸死袁世凯卫队长等10余人。革命党人黄之萌、张先培、杨禹昌等10人被捕并被杀。民国二年(1912年)2月,南京临时政府褒扬彭黄张杨四人的革命业绩,追赠彭家珍为大将军,并为彭家珍、杨禹昌、黄芝萌、张先培等四位烈士在农事试验场营建墓地。整个墓地呈正八角形,距地面约1米,正中立约8米的纪念碑,碑上刻“彭、杨、黄、张四烈士墓”。底座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各有七级台阶通向纪念碑。四烈士就安葬于正南、北、东、西四面的石冢下,每座墓前均有碑文,记录烈士事迹,并有中国国民党党徽装饰。1966年文革爆发,红卫兵砸毁了饰有青天白日标记的四烈士墓,先仅存一块四烈士墓遗址碑存留。
鬯春堂
北京动物园内的建筑古迹
北京动物园鬯春堂位于动物园四南部畅观楼南侧,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为中国传统建筑格局,因其屋顶结构系由三个房脊相连而成,故而也被称作三卷,前廊後厦,穿堂门,房屋四壁全部是高大的玻璃窗,堂内地板由金砖铺成,建成后鬯春堂内摆设有紫檀木和花梨木家具以及慈禧太后御笔书画作品十二幅。鬯春堂四周由假山环抱,假山之外一度环绕种植了芭蕉、梨树、杏树、桃树等作物,环境幽静。
民国二年(1912年)中国国民党元老宋教仁应袁世凯邀请出任北京政府的农林总长,曾在鬯春堂内居住了8个月。日军占领北京期间,北京政府实业总署署长王荫泰经常在鬯春堂宴请日本顾问,民国三十五年(1945年)初日军占据园艺实验场,将鬯春堂作为仓库使用,同年8月日本投降后国民革命军接管,继续将鬯春堂作为仓库,直到90年初失火烧毁鬯春堂全部木构建筑,不久重建,重建后的鬯春堂一直空置至今。
豳风堂
北京动物园豳风堂位于动物园东部偏北,建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最初作为农事试验场的陈列室,展示各种农林物资和工具,民国十九年(1929年)农事试验场改组为国立北平研究院后豳风堂招商包租,经营茶点食品。豳风堂的主体建筑是五间房屋和一个庭院,建筑均为中国传统风格,镶大块玻璃窗,堂北假山堆砌,并有人造瀑布,堂内曾陈设清军锐健营营中物品作为装饰,包括乾隆皇帝御笔匾额一面。1949年后豳风堂原有建筑拆除,在原址改建豳风堂餐厅,是动物园内的一家饭馆和动物园职工食堂。
陆谟克堂
北京动物园陆谟克堂是20世纪30年代为纪念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而建的一所中西合璧三层小楼,是由中法文化教育基金会、国立北平研究院及国立北平天然博物院等共同主持用退还的庚子赔款合建的,中国最早的植物学科研楼,曾是中国现代植物科学研究的基地。整个建筑平面呈长方形,为法式3层楼,外墙砖石为灰红两色,楼南面正中刻有“陆谟克堂”四字(现已不存),一至二层为实验室和图书馆,三层为标本室,由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使用。1949年在这里建立了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1953年改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现为中国植物学会办公地和中国科学院植物标本陈列馆筹备处。
东洋房
东洋房位于豳风堂东侧岛上,建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是一幢日本风格的建筑,房屋建筑在高台上,四面为日式推拉门窗,进入房间后是日式塌塌米,房屋周围种有樱花。东洋房最初作为日本茶馆使用,1929年农事试验场改组为天然博物院后改为仓库存储杂物,此后拆除。东洋房所在的小岛是水禽湖饲养班的办公地和部分鸟类的繁殖地,饲养有黑颈鹤、沙丘鹤、冕鹤、中白鹭、黑颈天鹅等鸟类。
来远楼
来远楼位于动物园西北部长河南岸,是一幢欧式风格的三层小楼,楼东西两翼有长廊,楼内曾设西餐馆,农事试验场内的照相馆也设立在此。民国十九年(1929年)后来远楼改为博物学研究所,一度是标本剥制室所在地,1949年后拆除。
万字楼
万字楼位于农事试验场正中,是一座二层小楼,因其建筑平面为卐字形状故而得名,曾设有茶座,民国二十五年(1935年)失火烧毁。
观稼轩
观稼轩又名自在庄,位于万字楼南侧,是一片茅草房屋,其建筑形式犹如农舍,与周围的试验田非常协调,内设茶座,后因扩建动物馆舍拆除。
牡丹亭
牡丹亭位于豳风堂东侧,鹰山南侧,建成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是一座环形的长廊,南北两部分的长廊合成一个圆形,长廊南北各有一个方厅。圆形中心曾经有一个玻璃厅,后拆除。
公园荣誉:
百年之最
在北京动物园的百年历史上,曾开创了多项城市动物园“之最”。
中国开放最早的动物园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农事试验场内附设的“万牲园”(动物园前身)开放售票接待游人。
中国最大的城市动物园
截止到2006年2月,在占地面积90多公顷的动物园内有457种、4461只动物,以及1000多种、50000多尾鱼类。[5]
全世界参观游览人数最多的动物园
1984年接待游客量达1200万人次;北京动物园在第一个五一黄金周最多一天就接待游客达25万人次。
“礼品动物”最多的动物园
截止到2000年12月,外国领导人和政府机构、民间团体赠送动物500余只。
大熊猫科研与繁育史上一连创下3个“最先”
1963年在世界上首次在人工饲养环境下实现大熊猫的繁殖;1978年首次应用人工采精和人工授精技术繁殖大熊猫获得成功;1992年首次全人工育幼成活。
-
请您注意:
- ·自觉遵守:爱国、守法、自律、真实、文明的原则:《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