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黑色路面材料“添绿”
全国劳动模范柳浩参加工作20年来,一直在做与沥青路面材料相关的工作,她的工作始终与北京的道路建设、与绿色环保的梦想紧密联系在一起。
2012年春节期间,她作为首都交通行业的代表出席了国务院春节团拜会,受到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柳浩获得的研究成果和荣誉已经数不胜数,但她并未沉浸在过去的荣誉和成绩里,始终坚守在科技研发第一线。她说,为了实现“节能”和“低碳”的目标,为了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化大城市,要做的还很多。“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和应用,要有甘于寂寞、肯于吃苦的顽强精神。用智慧赋予每一次研究,用汗水灌注每一次劳动,用激情创造劳动的辉煌!我看到,因为我的劳动,北京的交通更加畅通;因为我的劳动,行车的人们更加舒适。作为一名年轻的女性、一名企业科研工作者、一名劳动模范,我因劳动而快乐,我更因劳动而美丽!”
闯入男人行当的漂亮姑娘
1994年,长得白白净净、忽闪着一双大眼睛的柳浩,从西安公路学院研究生毕业,来到北京市公路局公路设计研究院科研室,当时还不满25岁。一同分来的几位研究生,都去环境舒适的局机关工作了,只有她,唯一的女性,坚持留在基层单位。每天,她要与各种检测仪器、不同规格砂石料打交道,工作一天浑身都带有臭味。对于年轻美丽的女孩来说,柳浩心里不免有些委屈。但是,身边老一辈科研人员“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忘我的崇高品格深深打动了她。她想,我既然学的是这个专业,就应该乐观接受现实,并在沥青路面研究方面干出点成绩来。
几年后,她便肩负起科研室主任的担子。那一年,交通部立项进行“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性能及指标”的研究,柳浩作为该项目北京地区的负责人,主要针对八达岭高速、京沈高速等几个市重点工程,开展材料、添加剂、混合比设计方法等方面研究。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她除了在试验室,大部分时间泡在工地上,随时观察了解施工中的应用情况。当时,已有孕在身的她瞒着大家跑工地、做试验,终于在做了母亲以后,也获得事业上的丰收——上述研究项目取得成功,并获得了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同时,她参与编写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公路沥青玛蹄脂碎石路面技术指南》也出版发行了。
沥青路面材料的研发专家
在柳浩的努力下,七、八年间,她在沥青路面材料研究方面就喜获硕果,在业内崭露头角,北京市将许多相关方面的项目交给由她负责。
当北京市获得2008奥运举办权后,决定对二环路进行改造,相关单位希望她能尽快拿出二环路路面材料配合比设计方案。在考虑路面结构和材料设计时,既要保证沥青混合料有较好的粘结力,又必须具有较强的高温稳定性和耐久性。
为此,她成了二环路的常客。特别是晚上12点以后,等安顿好年幼的孩子,就带着各种检测仪器来到工地奋战到次日凌晨两三点。白天再带着在施工现场发现的问题,回试验室反复进行数据分析,有时为了一个试验数据,要反复试验上百次。经过近一个月的连续奋战,终于完成任务,确定了路面施工工艺。当黑色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摊铺完后,不但路面性能良好,而且30多公里的二环路不再是黑白两色了,它就像一条黑色的项链,镶嵌在美丽的北京城。
如今已是业内专家的柳浩,不仅在北京承担了一个又一个重要课题,还经常到外埠进行指导和服务,将北京的最新技术介绍给其他同行。2013年10月,她甚至走出了国门——对刚果(布)1号公路的建设提供材料配合比设计等相关服务。她带领两名技术人员一到目的地,顾不上调整时差就直奔现场,忙着勘察现场,和施工人员沟通,十几天就拿出了解决方案,得到施工单位的赞赏。
引领绿色风潮的全国劳模
随着循环经济理论的推广,十几年来,柳浩经过对大量科研信息的综合分析,把目光锁定在环保型路面材料的研究上,经过艰苦卓绝的工作,陆续开发、生产出一系列环保型路面材料,为黑色沥青路面材料注入了一抹美丽的“绿色”——
柳浩率队研发的废钢渣、废轮胎、煤矸石等再利用的新技术、新产品都得到了推广,应用到奥运工程、长安街大修等重点工程建设中,并因此获得了一系列殊荣——“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北京市总工会经济技术创新标兵”、“中国百名优秀工程师”、“中国公路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 “全国劳动模范”;她负责完成的“长安街大修工程勘查设计”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新技术及其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矿山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及其在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荣获北京市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