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与山东商人的经商特性
形成于山东大地的儒学,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更是齐鲁文化的核心和主要代表。它深刻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国民性格, 其中尤其深刻地塑造了山东人的性格。山东人的商业观念、商业心理甚至商业风格无不打上儒家思想的烙印。
以义为先,以义致利。
义利关系是儒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孔子把“义”看作人立身做事的根本,谋求物质利益必须建立在合乎道义的基础上,他主张“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孟子继承孔子的义利思想,也主张“以义制利,以义胜利。”儒家义利观长期教化结果是使山东人格外具有道德感,这在商务活动中充分体现出来。旧中国最大的丝绸经营联合企业---瑞蚨祥就颇具代表性。
儒家文化耽误了民营经济发展吗?
文化传统并不决定我们未来的走向,决定我们未来的,是现实的抉择。
据《齐鲁晚报》报道,在山东省最近举行的“全省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座谈会上,有一位学者认为,儒家思想中的某些东西是阻碍山东民营经济发展的障碍;比如江浙一带的民企老总们最关心的是自己的企业怎么办,如何创造价值,而山东的一些民企老总们总是想和政府密切联系,争戴“红帽子”,甚至热衷兼任政府部门头衔,“自身潜意识里有比较浓厚的‘官本位’意识”被认为是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有专家认为,这些反常现象的出现与山东儒家思想根深蒂固不无关系。因为儒家思想主张“学而优则仕”、“重官轻商”、“重农轻商”,经商成了“二等公民”。于是,“扬弃儒家思想”、破除“官本位”,成了发展民营经济的必要条件之一。
这话当然没错,因为这些话从来就没错过。任何思想遗产都需要扬弃,任何时候“官本位”也不是个好东西。问题是把本省民营经济不振的部分原因归之于儒家思想,让祖宗担一份责任,背一顶黑锅,这是不是公平。 要对一种现象下结论,必须基于实证的分析,而不能只靠抽象的逻辑推演。像“官本位”这种社会意识的存在,当然有文化传统的作用,但更依赖于现实社会的规则和潜规则。“官本位”意识之所以存在,是这种规则和潜规则下付出与收益的成本核算结果,这个账不能记到祖宗头上。如果“职能部门”的喜怒哀乐还能决定一个企业兴衰,你不和他们“密切联系”行吗?这是个文化传统的问题吗?某些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障碍,根本就不是什么观念问题,而是个利益格局问题。
孔子生在山东的版图上,我们便说儒家文化耽误了自己发展民营经济,那江浙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快,是不是可以说托了哪个古人的福呢,或是为不是孔子的老家而幸运呢?这显然没有多少说服力。中国这么大的地方,不同地域的文化可能会有一点差异,但基本上延续着相同的文化传统,如果说孔夫子生在山东,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就说经济生活中一些“反常现象与儒家思想根深蒂固不无关系”,那相同的现象出现在其他省,又如何解释?清末时也是重官轻商,商人往往追求官商双重身份,那是因为他们的价值和地位得不到主流社会的认可,常常要看权贵的脸色行事,对他们来说,双重身份实际上是一种基于自身利益的选择,并不能说是基于对儒家文化的崇仰,虽然那个时代儒家文化氛围比现在浓得多;而儒家文化,只是为当时社会的利益格局提供“合法性”解释的工具而已。说到底,限制当时工商业发展的,从根本上说,不是什么儒家思想,而是封建王朝的利益格局。可见,经济的繁荣,是良好制度的必然产物,而不是哪种文化的必然产物。
在一种规则和制度的壁垒面前,任何文化都是软弱的。当我们面临某种困境的时候,总是习惯于到传统中去找原因,这是一种有宿命色彩的“文化决定论”。在儒家文化中探寻民营经济不振的原因,就像把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不张归之于中国没有这样的传统一样,也是一种潜意识中的路径依赖。
东亚的许多国家、地区,都有与中国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传统,但有的国家和地区却先于中国实现了全面现代化。可见,文化传统并不决定我们未来的走向,决定我们未来的,是现实的抉择。
- 上一篇:人格自足千古
- 下一篇:熊培云:90后关心社会也理性
-
请您注意:
- ·自觉遵守:爱国、守法、自律、真实、文明的原则:《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