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小人”和“新人”的培养(孙君恒)
纲要]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按照金律的要求,处理人际关系,而“小人”是违背金律的。文章对“君子”、“小人”的具体道德特征、品行进行了具体的考证,指出“君子国”、“小人国”的极端状态,分析了在“君子”、“小人”并存情况下应该有的正当选择是坚守善德,善恶分明,防微杜渐,并且积极倡导善德最后,强调金律的实行需要大批的“君子”,而“君子”的形成依赖社会制度的保证。
关键词] 孔子; “君子”; “小人”; 金律 ; 社会
美好的社会需要造就大批思想道德高尚的人,社会充满“君子”,杜绝“小人”,高尚得到蔚然成风,形成“君子国”,才能实现人人自觉遵守和执行的局面。在孔子的《论语》中,我发现出现“君子”的地方有96个。根据赵纪彬先生统计,《论语》里“‘君子’一百零六见,‘小人’二十四见,共一百三十见。”[1]日文版的《论语》,书后的索引中,“君子”词条有68处,“小人”词条有18处。[2]为了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我们需要对孔子所说的“君子”、“小人”,进行仔细的界定,同时审查它对于今天我们所说的“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具有的参考价值。
一、“君子”
(一) “君子”的界定
“君子”(gentleman[3])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有两种用法:“1. 贵族,做官的人。《孟子? 滕文公上》:‘无 ~ ~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2. 道德高尚的人。《荀子? 致士》:‘刑法则害及~ ~。’”[4]
葛瑞汉在他的书中认为孔子:“发现了人的特质,只在君子那里才充分展现出来,‘君子’一词的意思颇近于英文‘gentleman’(绅士)一词指涉的社会和道德等级,与‘小人’相对立。”[5]
孔子在《论语》的总共20章的每一章里,都有对“君子”的具体特征的描述和严格要求,其要领如下:
首先,“君子”具有崇高的宗旨——本、道——仁。对他人的爱和社会的和谐,而不是琐碎的工具性的器物,不为细枝末节所迷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成为“君子”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原则、行动指南或者根本指导思想。
孔子论述的“君子”道德原则主要有以下十二点: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学而》
君子学以致其道。 《论语?子张》
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论语?卫灵公》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颜渊》
君子和而不同。 《论语?子路》
君子上达。 《论语?宪问》
君子学道则爱人。 《论语?阳货》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论语?阳货》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
其次,“君子”注重仁、义、礼、信等道德原则,不是孜孜以求狭隘的利益、口腹之乐。人的生存的价值就在于他能超越自然生命的欲求,进入高层次的道德境界。
君子的主要道德规范包括: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卫灵公》
君子笃于亲,则兴于仁。 《论语?泰伯》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论语?里仁》
君子怀德,小人[6]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论语?微子》
君子喻于义,小人[7]喻于利。 《论语?里仁》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卫灵公》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论语?学而》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 《论语?卫灵公》
君子思不出其位。 《论语?宪问》
君子信而后劳其民。 《论语?子张》
君子贞而不谅。 《论语?卫灵公》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论语?季氏》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宪问》
再次,“君子”应该言行一致,更重视行动的价值。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为政》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子路》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
君子也,驷不及舌。 《论语?颜渊》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
君子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言不可不慎也。 《论语?子张》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论语?卫灵公》
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论语?季氏》
复次,“君子”有系列的道德行为规范,或者是具体的美德的条目。变成为“君子”、做一个“君子”,都要有相应高贵条件、修养、高雅的行为方式,包括:
.性格脾气特征上应该具备: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君子不忧不惧。 《论语?颜渊》
君子无所争,……其争也君子。 《论语?八佾》
.在气质、学识和修养上讲究: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论语?尧曰》
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论语?先进》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论语?雍也》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论语?颜渊》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 《论语?卫灵公》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卫灵公》
.心胸开阔,襟怀坦白,善于恰当处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保持合适的状态: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子路》
君子易事而难悦也。 《论语?子路》
君子不施其亲。 《论语?微子》
君子尊贤而容众。 《论语?子张》
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 《论语?尧曰》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论语?卫灵公》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论语?尧曰》
.外在形象特征(外观容貌、颜色、辞气等方面)、内在独特品性、行为上恭、敬、
惠、义美德:
君子所贵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论语?泰伯》
君子不以绀丝,取饰,红紫不以为亵服。《论语?乡党》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 《论语?尧曰》
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论语?子张》
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论语?公治长》
.有严格的戒律、畏惧、过错的对待方法:
君子有三戒:少……戒之在色;壮……戒之在斗;老……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
最后,“君子”独特的品性,表明了他们是社会稀缺的资源,蕴涵了他们伟大的价值,成为“君子”应该是人们努力的方向。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论语?子罕》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论语?述而》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论语?颜渊》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论语?阳货》
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论语?述而》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论语?雍也》
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 《论语?雍也》
君子不重则不威。 《论语?学而》
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传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 《论语?子张》
(二)“君子”、“君”、“中人”、“野人”、“大人”之别
孔子认为社会上有不同的人,形成明显的道德情操、身份特征、职业所属、品性等级等方面的差别。孔子将“君子” 一般解释为道德高尚的人。孔子有意把“君子” (gentleman)和“君”(prince,ruler)区别开来。与此有关的,还有“中人”、“野人”、“大人”。孔子尽管在很多地方主张后天的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智力和状况,但是他也认为社会上不同的人是有明确分类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论语?阳货》)
我们可以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把握他们的细微差别。
第一, “君子”为道德高尚的人,“君”为统治者。“君”字在甲骨文中,字从“尹”加口,表示手执笔,代表治事,是做官的通称;“口”,表示发号施令。“君”本是对古时各级据有土地的统治者的通称,后指国家元首,如《孙子兵法·谋攻篇》中的“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君”在孔子《论语》中,常指“君主”,也就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君”与“子”合称,起初是对各级贵族的通称。《尚书》中关于“君子”的记载多是此义。如“君子所,其无逸”。孔子强调“君子”是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称号,已经摆脱了原来权贵和财富的“君子”确定标准。“君”也可以成为“君子”,其条件是要有道德情操,根本之点在于“施仁政”。孔子赞扬尧是这样的君主:“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论语?泰伯》)“君子”和个人的显赫地位没有直接联系。“君” 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是他们不必然是有道德的人,遇到暴君、坏头目,则是人民的灾难。例如,“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论语?八佾》)
第二, “君子”是与“小人” (small man、commoner、lesser men)相对,“君”与“臣”、“民”相对。“君子与“小人”的对比,详见下面列表。在“君”与“臣”、“民”的关系上,例如,“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崔子弑齐君” (《论语??公治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
第三,孔子在《论语》里,喜欢用“君子”一词,而少用“君”。敝人在2005年8月6日晚上,对《论语》中的“君子”和“君”进行了逐字逐行,仔细统计,多次对照,发现出现“君子”的地方有96个,有“君”的地方为41个。根据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统计,孔子《论语》中讲“仁”的地方有109次,讲“礼”的地方为75次。[8]赵纪彬先生统计《论语》里“君子“一百零六见,“小人”二十四见。日文版的《论语》索引的 “君子”词条有68处。现在看来,“君子”一词,无论是出现96次,还是106次,都多于“礼”出现的的75次。“君子”一词出现的几率,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可见一斑。
第四, 关于“中人” (middling sort)、 “野人”( common people)与“大人”( great man)[9]。
“中人”,就是德行和智力一般的人。Arthur Waley将“中人”翻译为middling sort(居于中等一类的人)。孔子指出人的天分和素质,是可以从事活动不同层次的基本根据,因此应该提倡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
“野人”,孔子也有说明。“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论语?先进》)有的人认为“野人”是郊外之民,有的人认为是在野、没有官职的人。Arthur Waley将“野人”翻译为common people (普通的人)。
“大人”是指身材高大的人、官职高的人和道德高尚的人。“大人”,也是 “小人”的反义词。在《论语》中,孔子提到“大人”的地方是:“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孔子不把“大人”也可以作为“小人”的反义词,直接加以强调,而喜欢将“君子”与“小人”进行对比。
(三)“君子”的道德实践问题
在到处都是“君子”的国度,善的道德在最大范围、最大程度上得以盛行,人人皆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平等待人、互惠互利观念,人人都是充满理想的、行为高尚的、为他人着想的人——“君子”。在这样理想的状态下,在这样美好的国度里,统治者施行“仁政”,被统治者都彬彬有礼,各个方面处于和谐局面,自然,推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金律,不在话下。
仅仅满足“君子”主体条件、仅仅知道和遵守共识,是不够的。
第一,人在现实中具有不完善性。即使是“君子”,也不能不出现缺点和错误,因为他们不是完美的“圣人”。“君子”中也有不按照“仁”德行动的人,“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君子”也有不讲究道义,犯上做乱的情况发生。“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论语?阳货》)这样,就有可能造成在实际行动中伤害他人的利益,达不到金律的要求。
第二,道德实践是一个复杂的体系,需要满足系列条件。仅仅有道德上的善良动机(意志),并不一定能产生善的结果;实现善的结果,需要许多条件。孔子一直就强调达到“仁”,应该有“恭、宽、信、敏、惠”等道德品质。孔子认为,“君子”的人格境界、修养进路和行为准则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论语·卫灵公》)孔子非常重视礼,他说:“不知礼,无以立。”(《论语·尧曰》),又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孔子还主张“和而不同”,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把“和”视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准则:“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主张社会的和谐。孔子的学生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更明确地把“和”作为全部社会制度的价值旨归。孟子重视人和,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正如古代希腊的柏拉图主张“四主德”(智能、勇敢、节制、正义)。这样复杂的、高标准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体系,使造就“君子”成为十分困难的事情,也说明了实现道德黄金律的要求,在美好的国度,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第三,所设想的“君子国”,只是理想状态,在现实中是没有的。类似于西方的乌托邦(Utopia)。孔子和以后的儒家,他们的社会理想并没有成为现实,更多地处于理论层面,而不是实际层面。孔子的交往层面,也有“小人”、“野人”;即使孔子的门徒,足以让先生满意的也仅仅有72贤,颜回、子路、子贡等是杰出代表;孔子晚年为了推行自己的理想,周游列国,到处碰壁,失魂落魄,其行动与理想的差距,也反映了在社会上实现道德黄金律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二、“小人”
(一)“小人”的界定
“小人” (small man、commoner、lesser men、people of low birth),在《辞海》里这样说:“1、西周时对一种被统治的生产者的称谓。……春秋时将统治阶级称为‘君子’,将被统治的劳动生产者称为‘小人’。春秋末年以后,‘君子’与‘小人’逐渐成为‘有德者’和‘无德者’的称谓。2、旧时地位低的人对上自称的谦词。……3、短小的人。”[10]
孔子对“小人”的界定,就是那些道德低下的人、平凡的人、普通的人、收入比较少的人,主要是从道德层面限定的。例如,孔子对樊迟请求学习稼、圃等农业生产技术、劳动活动,斥之为“小人”举动,由于它是平凡的劳动者的事情。(《论语?子路》)
“小人”主要表现为16个方面:
小人的表现包括
德草
喻于利
未有仁者
比而不周
怀土
长戚戚
成人之恶
学道则易使
怀惠
求诸人
骄而不泰
有勇而无义为盗
下达
穷斯滥
同而不和
不可大受而可小知
(来源:孔子《论语》)
孔子非常憎恨“小人”,因为他们身上充满社会高尚道德所排斥的行为。孔子说“小人”总是文过饰非,掩盖自己的错误;色厉内荏,外强中干,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子张》)、“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所以,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对待“小人”是头疼的事情,“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论语?阳货》)[11]
《论语》多处记载孔子及其徒弟讨论“君子”与“小人”之辨的文字。在社会变革的春秋时代,知识分子严重分化,有的仍然积极向上、是有道德的人,有的则堕落下去、成为无道德的人。据《论语?雍也》说,孔子曾提醒子夏,做人应该做“君子儒”,不应该去做“小人儒”。
(二)“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孔子还特别通过对比,说明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孔子通过16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论证。兹根据《论语》原典,列表如下:
序号 君子 小人 来源
周而不比 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
怀德 怀土 《论语?里仁》
怀刑 怀惠 《论语?里仁》
喻于义 喻于利 《论语?里仁》
坦荡荡 长戚戚 《论语?述而》
成人之美 成人之恶 《论语?颜渊》
德风 德草 《论语?颜渊》
和而不同 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泰而不骄 骄而不泰 《论语?子路》
不仁者有矣 未有仁者 《论语?宪问》
上达 下达 《论语?宪问》
固穷 穷斯滥 《论语?卫灵公》
求诸己 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
不可小知而可大受 不可大受而可小知 《论语?卫灵公》)
学道则爱人 学道则易使 《论语?阳货》
关于“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成为后来儒家探讨的话题。
杨雄指出:“君子好人之好,而忘己之好;小人好己之恶,而忘人之好。”[12]
“何以谓之君子?何以谓之小人?君子则所见者大,小人则所见者小且近。君子之志所虑者,岂止其一身?直虑及天秒年万世。小人之虑,一朝之忿,曾不惶恤其身。”[13]
春秋战国时代,“小人”成为社会的主流之一,他们惟利是图的本性,不可能为他人着想,不具备优良道德,造成社会风尚的滑坡、堕落。主要原因有这些:
其一,每一个社会,普通的大众占大多数,这就是所谓的“小人”队伍。由于他们的地位低下,缺乏受良好教育的条件,所处的社会环境差,交往的层面多是平凡的人们,所以容易造成道德追求上鼠目寸光,无宏图大略,在实际中出现丑恶的行为,乃至于“成人之恶”。
其二,“小人”在混乱或者变革时代,往往没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当时社会的不稳定、战乱岁月,道德观念混乱,缺乏正当的价值思想引导,“君子”只是少数人。而那些“小人”,“未有仁者”,追求个人利益,心胸狭隘,不负责任,经受不起各种各样的诱惑,有点成绩就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夸夸其谈,背信弃义,甚至于走上偷窃道路的人也常常发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痛苦和灾难。孔子之所以要赞扬“君子”、贬斥“小人”,就是要通过他的褒贬,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社会中的“小人”越来越少。
其三,“小人”是社会独立的阶级,越来越有势力,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小人”也有华丽的衣服,招摇过市,有的成为官员,有的是“富且贵”者,很有欺骗性、煽动性。赵纪彬先生认为春秋时期,“小人”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足以和“君子”抗衡,成为社会的基本阶级阵营,在当时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赵纪彬先生指出:
“‘小人’与‘君子’虽有勤礼、劳力之别,而对于古代国家的战和大计,却同样有权参与。”
“‘君子’、‘小人’ ……此两等‘人’,乃是春秋时期的两种政治派别。”
“‘小人’已发展成为与‘君子’对立的政敌。”
“‘小人’阶层,开始走上政治舞台。”
“属于可以成为执政的‘人’的阶级,并且其中一部分,已经是‘百僚是试’的新人。正因‘小人’有自己的部分政权,所以亦有自己的知识分子或技术人员。”
“‘小人’阶层中,既有‘学道’者,又有‘在位’者,甚至有自己的‘士’,足证‘君子’‘小人’的对立,是春秋过渡时期‘人’的阶级内部两条政治路线斗争的反映。”[14]
鉴于“小人”的道德操守问题,因此在“小人”里,没有实行道德的条件。
三、 君子”、“小人”并存
在真实的社会,“君子”和“小人”并存的。这就是西方所说的市民社会。这种情况下,道德金律的实现,既有良好的条件,也有推行的障碍,需要充分利用好的条件,克服、改变、转化不利因素,服务于人类社会交往中美好的金律。
(一)并存的原因
“君子”与“小人”并存,与下列主要因素有关:
(1) 人分为上、中、下等。人的三个不同层次,在智力和道德上有明显差别。孔子说: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孔子承认自己也非高智商的人,后天的学习(包括“每事问”)才成为他这样。因此,孔子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与修养对自己道德形成的重要性。孔子还以自己为实例,说明人应该积极进取,加强学习,“克己复礼”,成为具有仁德的“君子”。“我非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
(2) 人的善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为以下主要因素而改变:
(a) 年龄特征。年龄、自己的阅历,影响了个人的认识水平,表现出思想状况
的差别。世界观影响人生观、道德观。《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b) 个人修养。“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阳货》)《大学》里说:“古之欲
明明德于天下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冯友兰在他的《新原人》中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四种: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他对“境界”的解说颇为可取,冯先生说:“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的程度,可有不同。因此,宇宙人生,对人的意义,亦有所不同。人对宇宙人生的某种程度上所有底觉解,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的某种不同的意义,即构成人所有的某种境界。”,“世界是同此世界,人生是同此人生,但其对于个人的意义,则可有不同。”[15]这就是说,所谓“境界”就是人对宇宙人生的一种觉悟和了解,这当然是从人的主观上说的,它只关乎个人的道德学问的修养。
(c) 环境因素。“孟母三迁”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善与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的道理。
(3) 善恶并存。社会上有“君子”,也有“小人”。这是孔子对社会道德人的分类情况
的客观认识。孔子虽然在人的本性上主张道德善(“人性善”、“性善论”),但是他对社会实际存在的道德事实——善恶并存,是承认的。
道德选择比较
善 恶
是 非
美 丑
正当 不当
应该做 不该做
自身修养 自我放纵
社会正确倡导 社会错误引导
己立与立人 己立与人败
君子 小人
(二)并存时的应该选择
其一,善恶分明、爱憎分明。“君子”应该坚守善德,与恶德划清界限。当子贡问孔子君子是否有厌恶,孔子回答说:“有恶。恶称人之恶者。”(《论语?阳货》)这就是说,孔子讨厌人的丑恶。孔子还举例说,下诽谤上则是无忠敬之心,卤莽无礼则会胡作非为,造成恶果,就是恶的表现。
其二,防微杜渐。“君子”应该严格按照“仁”、道德金律的要求去行动,时刻警惕自己的欠缺、退化、变质。因为即使是“君子”,也会做不道德的事情。“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君子”也有不讲究道义,犯上作乱的情况发生。“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论语?阳货》)“君子”的实际局限性,要求人们时时刻刻,对照“君子”的道德原则、规范,言行一致,从而保持自己的高尚精神风貌。
其三,倡导“君子”风范。社会要形成追求“君子”之风的局面。孔子对“君子”和“小人”的强烈、鲜明对比,极力赞扬“君子”,贬低“小人”,就是要告诉世人,做人应该成为“君子”那样的人,不要与“小人”为伍。孔子的预定目的,就是通过他的言论,提倡高尚的人格追求,促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把“君子”作为自己理想的人格,使社会上“君子”越来越多、“小人”越来越少。再加上“克己复礼”,积极的转化,社会上的善将越来越多。这也是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尽其所能的目标。人是有道德选择的自由的,尽管每个人身上都有善的“基因”、本性,但是成为“君子”或者“小人”,关键在自己的信念和道德标准,而这样的信念或道德标准则来自于社会,所以,一个社会有什么道德价值、提倡什么人生格调主旋律,直接影响到个人的选择。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则应该提出善的体系,进行宣扬,责无旁贷地把培养大批有道德的人作为自己的艰巨任务。
四、造就“新人”
社会是人的世界。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因素。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我认
为“君子”人格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造就新时代的“君子”是今天社会不可缺少的。
(一) 由“君子” 到“新人”
“君子”、“小人”在孔子心目中,是春秋战国社会实际道德状况的基本分类。孔子主张
美好的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需要大批的“君子”,去掉大量的“小人”。与孔子的见解类似,西方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同样主张培养有美德的人。他们都强调四主德(智能、勇敢、节制、正义)。亚里士多德对人的美德论述更加详尽,指出高尚的人格,还需要中道、慷慨、大度、友谊等美德条目,完美的人是美德的综合体现。他的伦理学,也以美德伦理学著称于世。看来,对人品的关注,成为东方和西方共同的地方。
现代社会,我们仍然需要让更多的“君子”出现。中国现代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就一直强调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将古代“君子”修养中的理想、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吃苦精神(“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自觉观念等合理思想内容,加以发扬,仍然强调要培养有高尚道德的人。就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革命队伍就培养和涌现了大批有道德的革命者。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里指出白求恩的高尚就在于是高尚道德情操的榜样:“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16]
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里,对中国儒家“君子”人格特征进行了创造性转化,认为中国共产党员的道德修养,应该继承民族优秀文化。 “君子”道德品性,为他所强调,包括直接引用的经典原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告子下》)、 “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学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慎独”(出自《礼记?中庸》)、“杀身成仁”(出自《论语?卫灵公》、“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17]等等。
年12月,邓小平说:“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18]1980年12月25日,他在一次讲话中提出,要努力使我们的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体力的人。”[19]1982年7月4日,他又指出:“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20]1985年3月7日,他强调:“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21]。至此,“四有”公民的提法最后形成。
中国提倡培养“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其着眼点也在于造就德才兼备的 “当代的君子”。“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就是从更加具体的方面,对人们的道德思想、行为、原则、规范,进行了规定,形成明确的体系要领。
四德 四有
仁 理想
义 道德
礼 纪律
智 文化
(二)造就大批“新人”
人是环境的产物,时势造英雄。造就“君子”,最大限度地孤立、消灭“小人”,才能有美好的社会。“我们需要新时代的君子和圣贤”。[22]
年12月26日,江泽民在《在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说:“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括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核心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人才。”[23]
从普遍推广道德金律的前景来看,它既是古老的指导思想,又是人类社会的共同愿望,完全符合现代社会的根本要求,因此从“君子”人格的标准和追求上,应该把经过改造的“君子”,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新人”作为我们精神我们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孔子 《论语》
孟子 《孟子》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冯友兰《贞元六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贺麟《文化与人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张岱年《文化与价值》,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韦政通《中国思想传统的创造转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陈荣照主编,《儒学与新世纪的人类社会》,新加坡儒学会出版,2004年版
马来西亚孔学研究会编,《孔学论文集》,马来西亚孔学研究会出版,2004年版
葛瑞汉着,张海晏译,《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江文思(James Behuniak Jr.)、安乐哲(Roger T. Ames)编,《孟子心性之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应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阿马蒂亚·森 《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Perspectives on Ethics, Mountain View, California: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1998
,Confucian Ethics of the Axial Age,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93
,Disputers of the Tao, Philosophical Argument in Ancient China, La Salle: 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1989
,1929
赵纪彬,《论语新探》,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3版,第100页
孔子着,金谷治译,《论语》,东京:岩波书店,1963年版,第5页,第9页
对“君子”的翻译为 gentleman、“君”为prince、ruler “小人”为small man、commoner、lesser men等,采用Confucius, The Analects, Arthur Waley translation , Hertfordshire: Wordsworth Editions Ltd., 1996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38页
葛瑞汉着,张海晏译,《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5页
此处的“小人”Arthur Waley翻译为 commoner , 见:Confucius, The Analects, Arthur Waley translation, The Analects, Hertfordshire: Wordsworth Editions Ltd., 1996,p.43
此处的“小人”Arthur Waley翻译为lesser men, 见: Confucius, The Analects, Arthur Waley translation, The Analects, Hertfordshire: Wordsworth Editions Ltd., 1996,p.45
转自: 汤一介,“序言”,孔子着,Arthur Waley译,《论语/ The Analect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p.129, p.221
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1248页
这里的“小人”, Arthur Waley翻译为people of low birth, 见:Arthur Waley, The Analects, Hertfordshire: Wordsworth Editions Ltd., 1996,p.239
杨雄《法言?君子》
《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十
赵纪彬,《论语新探》,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3版,第102页、第103页,第108页,第109页,第111-112页
冯友兰,《新原人》,载:冯友兰《贞元六书》(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52页,第553页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0页
见: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1页、第106页、第109页、第132页、第133页、第134页
《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7页
《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9页
《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08页
《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0页
罗国杰主编,《中国传统道德》(简编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17页
江泽民《在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载:《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24页
-
请您注意:
- ·自觉遵守:爱国、守法、自律、真实、文明的原则:《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