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理念对大学博雅课程教学的启示(徐克谦)
摘要]对照孔子的教育理念,可以发现当今大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孔子注重全面教育、“成人”教育、仁智合一、因材施教、启发教育,而当今大学教育中却存在着片面教育、工具教育、德智分离、为教扼才、灌输教育等弊端。在大学课程中设置博雅通识课程,正是要纠正上述种种弊端,而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对今天大学博雅课程的教学,仍然可以提供许多有价值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教育理念;大学教育;博雅教育;博雅课程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的巨大成功,以及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在过去十多年里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迅猛扩展。无论在硬件和软件方面,我国大学教育都在不断取得引人瞩目的新成就。特别是在硬件方面,一些一流大学的设施,已经丝毫不输于国外发达国家水平。但是,真正好的大学教育,并不仅仅在于其规模、硬件设施乃至于技术层面的管理模式,而在于要有一个对于教育本质的正确的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因此,要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真正能跻身于世界先进水平,还必须在教育和教学理念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确立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高等教育理念。在这方面,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理念中的一些精华,至今仍能给我们以非常重要的启示。
正如很多有识之士在不少文章中所指出的,当今中国的大学教育,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目标等方面也存在着许多弊端和毛病,有的问题还相当严重,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大学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素质和能力。而如果对照一下孔子当年有关教育的思想和主张,我们不难发现,当今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恰恰是跟孔子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的。归纳一下,大致有如下数端:
一、孔子的教育是全面教育,当今教育之弊在片面教育
当今中国大学的院系设置,大多根据所谓现代学科分类,学科和方向之间缺乏相互渗透和交流的机制。学科分类日益细密,人才培养日趋专门化,越是高端人才越是成为除了自己的专业之外,对很多的事知道得很少的片面型人才。知识面的狭窄极大地限制了他们扩散性思维、变通性思维以及综合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孔子当年的教育,虽也有大致的分科,实不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大类而已,并且分科不分家,对所有弟子,皆教之以“文行忠信”,教之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文行忠信”和“六艺”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当时作为一个“君子”在社会上立身处世所需要的一切基本品质、素养和能力,包括高尚的品质、优雅的举止、文学和艺术的修养、基本的科学素养,乃至于射箭、驾驶、演奏乐器等技能。
二、孔子的教育是“成人”教育,当今教育之弊在“工具”教育
孔子之所以对他的弟子进行全面的教育,是由于他的教育目标是要把人培养为“成人”,即完成了的人、完美的人。而当今的教育目标则只是在于把人培养为具有某种技能的劳动者,培养成能在社会肌体的某个部位发挥功能的零部件,或拧在社会大机器某个部位的“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这也恰恰是现代化社会人的异化的一个具体表现,人成了工具和手段,而不是目的,因而教育也就偏离了人本主义的方向,日趋工具化、技术化、程式化,被教育者成了教育“生产线”上的一个“产品”,依据统一规格进行生产加工,最终投入市场销售。功利主义的目的、计量化的考核标准,使得教育过程变得乏味枯燥,应试与求职的功利目标和巨大压力,使学习者很难体会到“学而时习之”的乐趣,也远离了孔子弟子子夏所谓“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优”者,悠然自得、行有余力之谓也)[1](p.81),在学与用、职业与学习之间自由切换、终身相伴的教育精神。
三、孔子的教育是仁智合一,当今教育之弊在德智分离
作为孔子“成人”教育的核心和灵魂的,是德性即仁德的教育。“仁”是诸德的核心,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核心,因此经过教育而成为“成人”,也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仁者”,即具有人本主义关怀,对他人有同情恻隐之心,对人类的命运与前途富于责任感的人。孔子的仁德教育不是孤立抽象的,而是渗透在全部教育内容和教学环节之中,仁智合一,知行合一,水乳交融。在礼仪的实践、诗书的学习,乃至射箭、宴饮、驾车的仪式、规范和技艺中,都渗透着仁德的精神,使人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不知不觉提升仁德的境界。反观当今大学教育,虽然也有德育课程,但却与其他知识技能课程相脱节,仿佛是人为附加的一张皮,其内容也多有陈旧、脱离现实乃至不合人之常情的说教,常令学生产生厌烦乃至抵触情绪。而在知识技能的教学中又往往缺失了道德价值观的引导。其结果是导致学生重智而轻德,乃至于使得某些大学毕业生充其量不过是个掌握了某种技能的“小人”而已。
四、孔子的教育是因材施教,当今教育之弊在为教扼才
理想的现代大学教育,应当体现一种“自由”的精神,缺少了这种“自由”精神,也就谈不上什么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自由”精神的核心在于让每个受教育者的天赋、特长、潜能得到自由的成长和发挥,同时也体现于教育者针对不同教育对象自由选择不同的有效的教育方式。而这正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的意义之所在。孔子“有教无类”,同时充分注意到弟子们个性、禀赋、年龄等各方面的差异,各因其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不同弟子提出的同一个问题,孔子会给与不同的解释;同一个概念,孔子对不同的弟子所做的讲解却不一样。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孔子所提供的是个性化的教育,使弟子们能够各得其所,各显所长。而当今教育,在入学考试、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许多环节上,都过分强调一刀切的统一规范。这样做当然有许多不得已而为之的客观原因,但我们不能不承认这种一刀切的所谓教学规范,往往会既限制了学生学的自由,也束缚了教师教的自由,其结果是为了适应这种统一规范而压制乃至扼杀了某些在某个方面也许不合规范,但在其他方面却有特殊才干的天才。
五、孔子的教育是启发教育,当今教育之弊在灌输教育
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理念强调为仁由己,贵在自得。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学习者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1](p.28),使之能举一反三,自主学习,成为教学的主体。儒家认为只有通过自主探究、独立深造得来知识,才能居之安,资之深,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左右逢源[2](p.61)。而当今的大学教育过程却习惯于灌输教育,教师死守课堂中心不让,死抱一本教材不放,仿佛教学的任务,就是要把一本教材里的内容拷贝到学生的脑子里而已。教学的过程缺乏开放性、探究性,结果使学生习惯于成为旧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新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成为已知领域问题的回答者,而不是未知领域的提问者和探究者,缺乏主动探究的欲望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以上所举数端,虽不能说无所不在,但却不可否认其确为当今大学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时常可以发现的一些问题和弊端,并且经常受到有识之士的诟病。有鉴于此,近年来不少大学都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尝试进行一些改革,以期纠正教育片面发展所带来的一些偏颇,从内涵上实质性地提升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水平,而在大学课程中设置博雅课程或曰通识课程,恰是这些改革中引人注目的一个方面。
“博雅”课程的概念,是基于“博雅”教育(library art education)或曰“自由教育”的理念,它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教育理念,其核心精神在于以培养自由公民的理想人格作为教育的目标,强调培养德性与探究真知的统一;教育的目的不只在于训练专业技能,而更在于培养优雅的品德、博大的智慧,以及良好的思维、表达能力和艺术感受能力。其实这种教育理念跟孔子的教育理念是十分一致的,甚至孔子的教学内容与古希腊时期博雅教育的课程也颇有相通之处。《诗》《书》《礼》《乐》《易》《春秋》,加上礼、乐、射、御、书、数,其内容贯通人文与自然,基本上涵盖了古希腊博雅教育所谓“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的全部内容[5](p.206),而其教育目的,也并不在于使人获得工具性的技能器用(孔子说:“君子不器。”[1](p.6)),而在于使人成为仁智博雅、通达事理、多才多艺、举止得体、进退有仪的“君子”。可以说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博雅”教育。因此,今天在大学设置博雅课程,也可以说是对孔子教育理念的回归。
现代博雅教育继承了古典博雅教育的基本原则,即“它更关注个人的发展而不是为一个具体的职业做准备”[3](p.23);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训练批评性思维、有效交际以及公民义务的能力”;“它的特色是有一套灵活的课程,允许学生选择,要求学习不仅要有深度还要有广度;它交互性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要求学生在课堂内外直接使用批评性的读本。”[3](p.25) 这样一种教育理念,跟孔子所提倡的“成人”教育、“君子”教育的目标,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启发式、引导式、互动式、对话式的教学方法等,都是十分吻合的。
虽然无论是古希腊的博雅教育还是中国先秦儒家的君子教育,在当时都带有一定程度的精英教育色彩,并非当时所有大众都能享受。但其中所包含的全面教育、“成人”教育的人文主义精神,在人类物质文明已经发展到今天这样水平的情况下,已经具有普遍推广的意义和条件。谁也没有权力认为在我们当今社会中还应当保留一部分人,他们接受教育的意义只在于被训练为掌握某种技能并被他人使用的工具,而不是出于他们自身作为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今天在大学设立博雅课程,恰恰可以使精英教育平民化、普及化,从整体上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甚至可以促进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也正因为如此,现代博雅教育并不是要否定近现代以来发展起来的分门别类的专门教育和职业教育,今天在大学设立博雅课程不是也不可能是要对抗或替代现有的专业课程。相反她可以突破过于僵化的学科分类结构的局限,使受教育者能接受到更为丰富的知识文化土壤的营养滋润,从而为其职业的训练和专业的学习打下更为深广的根基,也可以使其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将来有可能得到更为广阔的潜在运用领域。因此博雅课程不但不会削弱专业课程教学,而且可以形成对专业课程的有力扶持与辅助。二者相辅相成。因此今天我们不应该把“博雅”与“专业”对立起来,在一个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中,人们接受博雅教育的同时未必不能兼“学稼”“学为圃”;而即使“老农”“老圃”也可以得闻君子之道。这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
在中国大学设置博雅课程或通识课程的实践,必须在借鉴国外大学成功经验的同时,深入发掘中国传统教育思想资源,特别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博雅课程除了在教学内容上要更加注重疏通广博、融会贯通之外,在教学方式上也应该有所创新。应摆脱某些传统专业课教学那种程式化、格式化的教学方式,打破以教材为本,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考核方法。应该借鉴《论语》中所记载的孔子对其弟子们的教学方法,把学习的过程变成一种开放、灵活的,师生共同参与的交流、对话、互动、建构的过程,把求知的过程与人格的培养、智力的训练、道德的践履、品味的提升融为一体。就像孔子跟他的弟子们在一起时那样,在双向互动的对话交流中学习,在具体生活场景和特定情境下学习,闲居侍坐,即是功夫;洒扫应对,俱是学问。
参考文献]
朱熹.论语章句集注[M],上海: 世界书局, 1936.
朱熹.孟子章句集注[M],上海: 世界书局, 1936.
博雅教育的内容[J],开放时代,2005,(3),p23-34.
杜维明.人文学与知识社会:兼谈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J],开放时代,2005,(2),22-30.
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请您注意:
- ·自觉遵守:爱国、守法、自律、真实、文明的原则:《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