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
投资
收藏
33岁的江先生是江北区某中学历史老师,家中藏有300来瓶基酒,请来专业调酒师调制成白酒。“其实总数是500多瓶,陆续送给身边的朋友100多瓶。”
日前,重庆晚报记者采访获悉,部分家庭正在悄然刮起一股基酒收藏风。
投资
单瓶获利25倍
昨日,江先生向重庆晚报记者展示了他的藏酒,以浅酱色陶瓶包装,食用蜡塑料塞封口。酒瓶前后贴着两张标签,前签印着“53.5度”、“酱”、“私藏”等字样,后签记着酒的来历。拧开瓶盖,酒香飘然而出。
江先生称,这些藏酒是他和另外3个朋友在四川省古蔺县某酒厂寻得的30年存基酒调制而成的。当时是63度。“当时,我们四人以200元/公斤的售价,买了1000公斤。在荣昌县定制了酒瓶,再到成都花3万元找名师勾兑,按0.5公斤一瓶分装。”江先生说,他分得500多瓶,主要是自用或送给亲友。
江先生透露,其他三个朋友中有人已卖出一箱12瓶装的酒。“每瓶3000元,比成本价翻了25倍。”当初,四个人共支出基酒费、勾兑费、制瓶费和运输费等,分摊到每瓶的成本价约120元。
虽然自己的酒没卖一瓶,但江先生认为,从消费角度看依然是赚了。“原因很简单,这些酒全是实实在在存放了30年的基酒勾兑而成,无论品质还是口感,绝对高出市场上120元一瓶的白酒。”
收藏
嫁女儿时再喝
35岁的王先生,是市内某投资机构负责人。他在半个月前按1公斤/80元的价格,从本地一家酒厂购买了2吨新酿基酒,由卖家代存放,一次性按每年1公斤/8元的价格缴纳了20年的管理费。
王先生说,他这些酒分成2坛,20年后都有打算。“现在我女儿5岁,20年后她婚嫁时,我将取出1坛供亲朋畅饮。喝不完的,继续存放。”
多位专业人士在接受重庆晚报记者采访时证实,收藏基酒正在成为未来婚嫁或庆祝生日者的选择。
另一坛基酒,王先生欲存放着用于投资。“随着粮食、人工和物流等成本的增长以及传统酿造工艺的稀缺,20年后白酒增值空间不言而喻。”
重庆晚报记者 董亿 实习生 吴彩霞 摄影报道
勾兑难变现难
业内人士提醒:基酒是酒厂酿造的未经添料加工的原酒,度数在30多度到70多度之间,经专业调制师勾兑后口感更好。基酒决定酒的酱香、浓香、清香等风味,口感、度数由调酒师勾兑掌控。勾兑比例、方法不一,效果大相径庭。
若想存放一段时间再享用,如果找不到好的调酒师,口味将大打折扣。如果把收藏基酒作为投资,又可能因基酒成分、窖藏时间等可信度因素,面临变现难的问题。
大企业也买原浆酒
白酒行业营销专家罗刚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事实上市面上的年份酒基本都是用少量的多年原浆酒进行勾兑而成。
那么这些原浆酒从何而来?
“所谓‘川酒调天下’。原浆酒产地的首选无疑是四川。”泸州巴蜀液酒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蒲遥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
据蒲遥透露,以巴蜀液酒业为例,其生产的原浆酒的10%左右用以自有品牌的生产,90%的原浆酒供应给山东、江苏等多地的白酒生产企业。
而这还仅仅是四川原浆酒外售的“冰山一角”。
记者从泸州市酒类产业管理局酒管科了解到,泸州每年的原浆酒产量过百万千升,其中近半数以原浆酒的方式供应给外省的其他白酒企业。
“其中包括口子窖、北京二锅头等众多品牌都从泸州收购原浆酒。”泸州市酒类产业管理局酒管科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
对于这种外购原浆酒的行为,白酒专家曾祖训认为,这是四川企业与川外企业资源互补、利益共享的正常商业行为。
但对于这种在业界看来“正常的商业行为”,却鲜有白酒企业愿意承认,甚至四川当地原浆酒生产厂家都尽量保持低调。
“我们做原浆酒并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之所以低调,主要是酒企担心原浆酒外购现象过于张扬,消费者会对其企业的生产能力、产品的性价比产生质疑。所以不得不低调行事。”四川邛崃一家原浆酒企业负责人陈琦对记者透露。
作为“中国最大白酒原浆酒基地”,邛崃原浆酒早已名声在外,近两年来,更是有诸多外地白酒企业或在川内建厂,或寻求与四川泸州、邛崃等地原浆酒企业合作,这让陈琦的酒厂一度忙碌不堪。
“原浆酒生产企业一般可以提供几种合作方式:第一种是只提供原浆酒,客户购买后再根据自己的需要勾调;第二种是贴牌生产,直接帮客户调好并做成品牌酒,客户购买后只需加上外包装;第三种是提供勾调、包装一条龙服务,只是收费会相对高一点。”陈琦对记者透露。
但火爆的生意并没有“冲昏”陈琦的头脑。当记者问及其具体与哪些大型酒企合作时,他显得有些支支吾吾,只是表示来当地收购原浆酒的大型酒企很多。